浏览: 日期:2016-03-01
“周恩来班”发展:众人浇灌结出丰硕果实
“周恩来班”的创建活动,从最初一个班逐步发展到数百个班;从一个省逐步发展到全国十几个省市近百所学校,首先得益于两个社会团体的先后出现。
一个团体是“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成立于1998年5月,发起人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李琦和时任天津市委副书记,现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峰岩。研究中心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研究组和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研究人员以及曾经在周恩来和邓颖超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及亲属代表组成。另一个团体是“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研究会成立于2009年,发起单位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会接受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由全国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军事院校、周恩来纪念馆(地)的研究和宣传工作者以及曾经在周恩来和邓颖超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及亲属代表组成。研究中心和研究会成立后,都把指导创建“周恩来班”的工作,列为重要任务之一。
研究中心成立时,“周恩来班”的创建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总结经验至为关键。2000年,梅园中学校长谢余庆倡议召开一次研讨会,总结和讨论创建“周恩来班”的工作经验。研究中心认为,这是一个富于创意的建议,应该给予大力支持。这年3月,由梅园中学和梅园新村纪念馆承办的首届“周恩来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在南京成功召开。南京市各学校、全国各“周恩来班”所在学校汇聚一堂,深入探讨,广泛交流,展示成果,提供经验。与会者人人满载而归。通过这次会议,研究中心发现,“周恩来班”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对全国“周恩来班”的相互沟通,凝聚力量,共享资源,积累经验,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此后十年中,在研究中心的积极组织和指导下,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又相继在江苏淮安、北京、湖北监利等地召开了五届,为“周恩来班”在全国的推广和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09年,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成立后,同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一起,对全国“周恩来班”工作的开拓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于研究中心和研究会的介入和全力支持,全国“周恩来班”的创建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周恩来班”的发展,更是得到曾经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和周恩来亲属们的关心。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指导和支持“周恩来班”的建设,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周恩来班”一棵棵成长中的“嫩苗”。
周恩来、邓颖超秘书,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赵炜和周恩来卫士、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高振普,都是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和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顾问。多年来,他们一直关心、关注并致力于“周恩来班”的创建活动,为学校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他们曾到过许多省市,并远赴云南、西藏、新疆等地,深入大山村寨,了解学校学生情况,帮助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筹建“周恩来班”,并参加“周恩来班”的命名活动。他们以亲身感受为孩子们讲述周恩来的故事,提炼周恩来的精神,并且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了学习用品,带去他们倾心写出的关于周恩来的回忆录。他们的付出和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收到极大的回报。
来自云南阿瓦山区的拉祜族女孩陈昭是在赵炜夫妇和周恩来亲属资助并关心下长大成人的。她于2000年4月免费进入南京梅园中学读书,成为“周恩来班”的一名学生。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十分刻苦,夜里熄灯后经常打着电筒复习,早上天没亮就坐在书桌旁看书……她决心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给予她机会,关心她的“爷爷奶奶”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功夫不负苦心人,中考时,陈昭以高出当年江苏省重点线的成绩继续就读梅园中学高中。2005年陈昭回到云南省参加高考,以所在考区最高分的成绩,被中央民族大学录取。
梅园中学播下的第一粒火种,历经近30年的风风雨雨,已形成燎原之势。“周恩来班”如今已遍布北京、天津、江苏、山东、山西、河南、湖北、江西、四川、云南、新疆、西藏等十几个省市地区的学校。这些学校,学习周恩来已经成为必修课,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无论是在校同学还是毕业学生,周恩来这三个字,已经溶入了他们的血液中,成为一种泯灭不掉的精神。